CCTV對2017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唐本忠教授進行了專題訪問,並拍攝錄影,以紀念唐本忠教授引領光材料發展
光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。隨時隨地獲取光,並控制光的行為與功用,是科學家們的不斷追求。中科院院士、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聚集誘導發光概念,在光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原創突破,獲得了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。
特殊的螢光和磷光材料,仿佛微觀世界裏彩色的偵探,能夠捕捉到風洞試驗中大型飛機的薄弱環節,也能讓細菌無所遁形,還能追蹤人體體內的病變細胞,這便是唐本忠院士的科研成果。
一直以來,發光材料在科研領域受制於人們認識的局限性,很難大規模的廣泛應用。德國科學家在60年前發現,發光分子在稀溶液裏可以高效發光,但在濃溶液中或者聚集狀態也就是固態的狀態下,發光能力就極大減弱甚至完全消失。這種聚集猝滅現象,讓發光領域的研究者大為撓頭。因為很多發光材料都要在固態下使用,比如手機螢幕等。而唐本忠則在一個偶然的實驗中發現了完全相反的現象,並進行了深入研究。